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快讯  > 正文
九族五服关系图(九族)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23-07-31 11:39:03

1、九族指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


【资料图】

2、 父族四:指自己一族。

3、出嫁的姑母及其儿子、出嫁的姐妹及外甥、出嫁的女儿及外孙。

4、 2、母族三:是指外祖父一家、外祖母的娘家、姨母及其儿子。

5、 3、妻族二:是指岳父的一家、岳母的娘家。

6、 族刑的概念在古代有多种解释,主要是有三族、九族之分。

7、三族者,一说"父母、兄弟、妻子":一说为"父族、母族、妻族",到底何者为是,古人对之也有歧见。

8、现在一般认为前者较为准确。

9、其实,在这个问题上,大可不必细究。

10、因为古代的所谓"夷三族",本身便是一种极具任意性的滥刑。

11、这种任意性一方面表现在对象方面,到底什么样的犯罪适用族刑,很难有统一的标准。

12、统治者也不愿制订出统一的适用标准,而是由兴所致、心血来潮地临事议行。

13、只要最高统治者认为罪大恶极,必欲置之极刑、大开杀戒而后快的犯罪,都可能成为族刑的目标。

14、任意性的另一方面,则表现在范围上。

15、以族刑惩治重罪,意在斩草除根,以儆它人,法律上不预先划定范围,可以迎合统治者针对不同案件,因事因人而作出不同选择。

16、从这个意义上说,三族既可能是"父母、兄弟、妻子"、也可能是"父族、母族、妻族"。

17、我们也不妨将前者视作严格意义上的,将后者视作扩大意义上的。

18、至于"九族",也有异说,或谓"上自高祖,下至元孙,凡九族":或谓"九族者,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参见沈家本:《历代刑法考·刑制考》)。

19、其实,九族应为一虚称。

20、在我们的文化中,"九"是最高之数。

21、故九族之说恐非一一落实的实指,乃是概括性地包容与之有亲缘关系的所有宗支族系。

22、在古代,九族之诛往往施之于重大政治犯罪,一旦大狱炼成,只要是与犯罪人沾亲带故,都将受到无辜株连。

23、   最极端的,当属"十族"的特例。

24、说在特殊,是因为这一骇人听闻的暴行在一部漫长的古代史中仅有一例,是特殊时期,由于特殊的原因,发生在特殊人物身上的特殊案件。

25、这一惨剧的主角是明初学界巨擎方孝儒。

26、明惠帝时,方孝儒因主修〈太祖实录》、《类要》等重要典籍而名高一时。

27、不料祸起萧墙,燕王以"清君侧"这一古老的借口起兵南下,并最终推翻惠帝,自立为帝,是为明成祖。

28、篡位者为了向天下正名,欲借方孝儒之名草拟登极之诏。

29、不料方孝儒一派愚忠,本着不事二主之心,拒不合作,且"大书数字,投笔于地,曰:’死既死,诏不可草!’"成祖威胁道:"汝独不顾九族乎?"方孝儒毅然说道:"便十族,奈我何?"成祖盛怒之下,竟不顾"杀孝儒,天下读书种子绝矣"的劝告,将其门生数人连同其九族并而诛之,是有"十族"之说,罹难者竟达八百余人之多,可谓族刑的登峰造极之作,充分暴露了古代统治者的凶残本性(参见〈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八)。

30、   族刑的历史发展线索并不难寻觅。

31、春秋时期,始有"三族"的记载。

32、除秦国外,其它诸侯国也不乏族刑之例。

33、当然,秦国在当时,在许多方面总是要先行一步。

34、尤其是商鞅当政后,过于看重刑罚的威慑功能,广泛制定了一系列的刑事连带责任制度,即连坐制度,这就为族刑的实施和范畴的扩大提供了前提。

35、不过.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商鞅自己最终也难逃"灭家"之灾,正所谓作法自毙也。

36、   至秦始皇时,情况变得更加严峻和糟糕。

37、作为"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崇尚重刑思想,并毫不手软地贯彻于实践之中,为巩固中央集权,大凡"以古非今"、"挟书"、"妄言"、"诽谤"皆施以族刑,这是与秦之暴政相适应的法律措施,既造成天怒人怨,加速了王朝倾覆的进程,也为后世所广泛抨击和挞伐。

38、此后,汉朝虽也曾偶见废族刑之举,但终未能持之以恒,君王们往往自食其言。

39、汉以后至唐以前,族刑不废,其株连范围开始走向规范化,形成了某些惯例,如族刑对象限制在谋反、大逆等重大犯罪的范围,出嫁之女只随夫家连坐,并出现了不杀祖父母、孙及女性亲属的倾向。

40、这就为《唐律》对族刑的限制性规定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41、在《唐律》中,规定"谋反"、"大逆"两罪,父、子年十六以上一同处死,其它亲属均免去死刑,只是按其亲疏关系,或收、或流。

42、而一般死罪,只杀本人,亲属受免死之刑。

43、这种不入于死刑的缘坐,已非严格意义上的族刑了。

44、所以,相比而言,《唐律》对族刑的范围控制得较为狭窄。

45、   然而到明、清时,族刑株连的范围又得以扩大。

46、明太祖朱元璋是"以刑去刑"思想的信仰者,他所授意制定的《大明律》,贯彻了"重其所重、轻其所轻"的指导思想,即对属于"典礼及风俗教化"性质的一般犯罪减轻处罚的同时,加重了诸如"谋反"、"大逆"这类重罪的惩罚,有犯不仅本人凌迟处死,其祖父、子、孙、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异姓,及伯叔父、兄弟之子,凡年十六以上,不限籍之异同,不论笃疾废疾,一律处斩。

47、显然,与唐朝相比,这将使被杀的人数成倍增加。

48、所幸"刀下留情",尚未波及女性亲属,但她们仍难逃"给付功臣之家为奴"的厄运。

49、清律在族刑上完全照搬明律,且在具体执行上更呈宽滥的趋势。

50、清朝臭名昭著的文字狱,在处罚上多施用族刑,极尽惨无人道之致。

51、   族刑连坐制的废除,是清末法律变革运动的成果之一,这与当时修律大臣沈家本、任廷芳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52、在他们的大力倡导下,清庭终于在1905年正式宣布废除连作。

53、至此,族刑连坐制度正式在法律上被废止了。

54、不过,这种废止是有极大保留的。

55、这种保留,深刻反映了统治者对这一古老制度的恋恋不舍之心,而一旦有必要、有可能,统治者也会毫不犹豫地重新拾起这柄锈蚀的屠刀杀向人民。

56、对我们这个素以保持对传统的自信与自诩为满足的国度而言,要真正彻底革除陈规陋习并非一纸明文所能完成,尤其是对那些可以为暴君和暴政服务的陈规陋习而言,更是如此。

57、所以,像族刑连坐这类极富浓厚传统文化色彩的惩罚手段,很自然地为某些暴政的制造者所缅怀是不足为奇的。

58、这也使我们对族刑连坐在现代社会的沉渣泛起现象有了一种历史文化意义上的认识。

59、 值得注意的是,明令宣布这一野蛮刑罚的,既非夏桀,也非商纣,竟赫然为两位后世所追仰效法的“圣王”——夏启和商汤。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标签:

相关新闻

X 关闭

X 关闭

精彩推荐